江蘇杰達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
聯系人:張凱
手機:18796523888
微信:JSJDGGG
電話:0515-86253366
郵箱:79588724@qq.com
地址: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經濟開發區886號
高達632米的中國在建第一高樓“上海中心”即將完成結構封頂。科技人員將為您解密這座超級建筑不為人知的新技術、新理念。
垂直城市、以人為本——超高建筑社區化構想
“上海中心”坐落于浦東陸家嘴核心區,建成后將是一座可容納3萬人的超級“垂直城市”。
目前陸家嘴土地已趨飽和,寫字樓出租率超過95%。 在寸土寸金的金融貿易功能區,超高層建筑可以幫助現代化的特大型城市克服土地資源稀缺的困難。
然而,由于其垂直高度的客觀限制,容易與周邊的城區功能隔離開來,成為各自為戰的小群落,一方面難以融入周邊環境,一方面難以實現區域功能的整體提升。
上海中心董事長孔慶偉說,通過創新構思的“垂直社區”理念,把大廈劃分為若干功能性區域,再利用“空中大堂”給大廈中的人員提供了相當于社區廣場的公共交流空間。 同時,通過將城市文化和服務功能引入各個社區之中,既豐富的大廈本身的服務功能,也為整個陸家嘴核心區域的功能提升帶來新的契機。
像“超市”一樣“快遞”建材——材料物流化破解“垂直”瓶頸
超高層建筑建設過程中,很緊缺的資源是什么?垂直運能。
自重達85萬噸,相當于73座埃菲爾鐵塔的“上海中心”,需超過10萬噸鋼結構、2萬個板塊的外幕墻、4萬片玻璃、上百萬件各種材料,以及每天幾千工人的需上下運送,這些全部依靠4臺塔吊和21部施工電梯,電梯上一次頂層至少需半個小時,運能捉襟見肘。
承建“上海中心”的“上海建工”副總工程師高振峰說,每一件材料,都要到達不同樓層不同地點,還要準時運送幾千名工人,在垂直運能極其有限的條件下,原先的粗放管理顯然行不通。
“上海中心”的運輸智慧來自于物流管理手段,工廠里把要進場的各種材料打包,用二維碼分發流程,解決了信息流轉問題,一級在倉庫,二級到現場,三級到樓上,通過系統分配很清楚,所有材料的運輸狀態、目的地、先后次序一目了然。
高振峰說,這是土建中首次引入物流管理理念,可以比作“超市配送”和“快遞服務”,根據各種配件的形狀、重量、特性分別組合裝箱,實現精確投送,工人也像在超市貨架一樣精準取用各種材料。
材料損耗降低300倍——設計建設運營數字化全球首創
作為超級工程的上海中心大廈,施工圖達到1.2萬張,深化設計圖超過15萬張,堪稱堆積如山,就是保存也需要一大間庫房,也很容易出現施工差錯。
“上海中心”副總經理葛清說,在傳統的圖紙之外,上海中心大廈率先引進國際建筑業很尖端的“建筑數字模型BIM”技術,從設計方案之初就將各種數據納入電腦三維數據庫,“也就是說,所有設計圖紙,在統一的平臺上應用,十多萬張圖紙一臺手持設備就能囊括,對于施工的精準和質量都有極大提升,材料損耗從原先3%降低到萬分之一”。
比如,“上海中心”的超級幕墻有兩萬多個板塊,按傳統方法安裝的工作量不可想象,而且經常出錯,運用了BIM技術后,不但實現了快速安裝,而且沒有一塊返工。
像造汽車一樣造高樓——工廠化裝飾新探索
總面積超過57萬平方米,融辦公、商業、酒店、會展、娛樂等功能于一身的“上海中心”,它的內裝修也是一個世界級的龐大工程。
“通過一年多準備、半年多模擬,我們自主研發了全新工業化裝飾技術,實際上是在像造汽車一樣造大樓,工廠制造的裝飾構件運到現場拼裝,先進的工業化理念提升了精準度、提高了效率,更降低了成本和損耗。 ”“上海中心”裝飾總監鳳仁康介紹,把施工現場變為“裝配車間”,“上海中心”內部空間裝飾工業化率達到85%,一改傳統的“原始材料進場、現場收工成型、廢料出場處置”的習慣做法。
“同樣的超高樓裝飾工程,平均每平方米都超過1.2個工日,但上海中心運用了工業化技術,還不到0.9個,12層樓同時施工,工人不到100個,效率大幅提高。 ”鳳仁康說。